苏莹读书随想曲之一
近期的访谈都在预约中,国庆节日对我来说是睡觉为主、读书会友为辅的日子,相对沉闷。当然因为多了些人生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麻烦,我也暂没心情出去远足,读书就变成了最为奢侈和享受的事情。节前买了一半经翻译过来的昆德拉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有我喜欢的几篇像《搭车游戏》、《身份》等,虽然没有按照年代的顺序或者作家自身的写作顺序而逐一看完,已经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了。
很多年没有被小说感动了,当然主要是阅读太少。记得初中时已经在捧着《红楼梦》几遍地翻阅,高中时看着《红与黑》、《悲惨世界》、《巴黎圣母园》、《基督山伯爵》等度过那段艰苦但快乐的日子。当近期看到昆德拉的作品时,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觉得他在写我们人性中很难揭示的东西,却那么细腻和难以决断。不知翻译的水平如何,至少我感觉现在的翻译水平是至少达到忠于原作80%的可能性的。即使如此,我已经非常沉瘾于阅读到如此作家的作品。我不是评论家,在这里只是用心去感悟昆德拉给予我们人类内心存在的一些发现和启示。或者说,昆德拉在用他独特的神秘之笔撩拨着人类的伤感之弦。存在的轻与重、脆弱、灵与肉的两重性。。。,寥寥而清晰的几个存在编码为我们叙述着他笔下人物的存在状态和对心理边界以及小说极限的挑战。模模糊糊地让我们似曾相识,甚至感觉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似远忽近,虚缈却又不乏真实。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主要男性人物托马斯,在常人眼里一定是个花花公子,有超过200个女友,但同时他是个非常有职业素养的医生,是个为了特丽莎而放弃西方自由生活的情种。在前苏联入侵的特定历史时期坚持不出卖自身部分信仰而可以放下手术刀去做清洗玻璃的工人。在小说里,作家更给予我们的是一些反复重复的耐人寻味的诗性记忆:
――他慢慢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却很不习惯。对他来说,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多少古老的神话都始于营救一个弃儿的故事。。。比喻是危险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类似这样的想像把电影难倒了,在《布拉格之恋》中难以反映出这种爱情中男性之于女性柔弱之美的一种怜悯之情的凄美纠缠。所以,这不再跟什么信仰和主义牵上关系,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再也不能让这个装着孩子的草篮顺流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了。也许就这一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可以稍微解释我们人类内心的这份神秘的选择和决定吧。回到现实,多少男性的身上,是否隐约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援引原文也许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他突然回想起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问题在于,人找不到自己的那一半。相反,有一个人用一个草篮把特丽莎送给了他。假如后来他又碰到了那位意味着自己的一半的女郎,那又怎么办呢?他更钟爱哪一位?来自草篮的女子,还是来自柏拉图假说的女子?
似乎,这是对人们内心不能忠诚如一的注脚。
再说一下特丽莎,这个充满着悲情色彩的女子,她的生存编码如此的矛盾而又浪漫:灵与肉、晕眩、软弱、牧歌、天堂、悲凉。。。她爱托马斯,可是为了这单纯的爱,她忍受着托马斯的花心,迷恋在自我的爱情世界里,直到从瑞士放弃托马斯并疲惫而归,可是注定的命运却始终像一只蝴蝶围着她飞,不能使她摆脱无奈与悲凉的孤独感。在验证灵与肉的分离时,她勇敢的去尝试,可还是又回到托马斯的身边,却仍然不能背叛她关于灵肉统一的信念。直到再次回到乡下,这时突然发现“只要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这是她回望的方式――回望天堂。”总算,在乡村里,她被撕扯而至伤痛的心灵得以喘息,可是,她的快乐注定以悲凉的形式表现着。想想现代社会的女性们,也许一样被类似的伤感所包围着。离不开另一半,但也不能不面对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之苦-―一个被反复颠覆的课题。就像我们在追寻着永恒的爱情,期盼和等待着这一刻永久的驻留,可是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让我们的灵魂充满着这份矛盾――相聚的短暂和永恒的记忆,爱的梦幻和灵肉的分离,使心灵不得不犹豫、彷徨,飘荡着,宁愿不去面对选择,只是徘徊在牧歌天堂的大门之外,久久驻足,凝视,迟疑着。有时只在那一刻,享受着肉欲的疯狂与承重的快乐,满足着对这份虚幻之真实的渴望;之后又忍受着会被时刻抛弃的折磨,就像被抛向空气里,变成没有重量却折射着泪光的微尘。为了这份爱的真实和凝重,千古叙写着这样的虚幻且悲凉的复调而永无止境。就像小说的结尾预示着人物的归宿:
――他们随着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翩翩起舞。特丽莎把头靠着托马斯的肩膀,正如他们在飞机中一起飞过浓浓雨云时一样。她体验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味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悲凉是形式,快乐是内容。快乐注入悲凉之中。。。
有时不知为何如此的感动,却仍然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至少特丽莎跟她所爱的人等在了人生的最后一站,而托马斯也还是似曾找到了他的不需继续验证的另一半。就像反复聆听着舒伯特的《小夜曲》,一边慨叹着每个人的命运如此的不同,如此的梦幻,如此的美丽。。。而我只想作一只欣赏生活的蝴蝶,也许不能期许生命与爱的永恒,却仍时刻展示着最美丽的舞姿,享受着它赐予我们的美好片刻。――十一长假的平静尾夜。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