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陪伴孩子自尊、自信地成長

陳佩鈺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健全又快樂地成長,能開創出一片天地,能在生命歷程中減少坎坷與顛簸的可能性,能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而在這些想法的背後,大多數的父母也努力地為小孩提供舒適溫暖的成長環境,盡自己最大的本事照顧小孩,滿足小孩的需求與願望,期待見到孩子能依循著自己想要的模樣成長……。

父母要能提供小孩帶著走的愛,這絕對不是要營造小孩只能在父母厚實的羽翼下接受照顧與呵護的環境,而是要給予一股溫暖、關愛的支持力量,讓小孩在親情的滋養下慢慢成長茁壯,進而能夠勇於面對困難及迎接挑戰。當小孩真實地感受到父母的包容與關愛,才有機會發展成健全的個體。多一些空間,讓小孩能自在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將能激發小孩從內在心底創造出自己面對問題的信心與力量,且能勇於承擔所需負的責任,而非在遇到事情時,習慣以逃避退縮來因應面對。

細細回想,你是否是個盡心盡力呵護小孩,害怕小孩跌倒失敗的父母呢?是否擔憂稍微放鬆一下手中緊握的風箏線,風箏就不知飛向何方。因此,總是不知不覺地拉緊手中的細線,擔心稍一不慎,就可能有著無法收拾的後果?所以當小孩遇到困難與挑戰而沮喪難過時,愛護疼惜的心情會超越共同解決問題的嘗試,害怕小孩因此一蹶不振,但卻在不自覺直接協助解決的過程中,漸漸地塑造起小孩依賴、不想長大的環境,想像有著父母在身旁的美好時光,不用自己單打獨鬥面對可能的不如意,而在此同時,也喪失了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的能力與智慧。

你是什麼類型的父母?

時代環境的變遷,現在的小孩更需要以啟發與誘導的方式,讓他們在不具威脅的環境之下,開展內在自我的愛心與智慧。當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身為父母的你,會選擇以何種方式與小孩溝通互動,陪伴他們走過煎熬的泥沼路呢?是置之不理、嚴厲斥責、還是問題解決、鼓勵安慰?父母所選擇的因應方式,將影響到小孩對自己的看法,也隨之影響著未來成長過程中的自我價值感及對自己是否能勝任角色任務的評估。

有的父母,對小孩關注的事情置之不理,小孩在未受到重視與肯定的情境當中,將容易對自我價值與自我能力感到懷疑,甚至歸因於自己不重要,因而無法得到該有的愛與關懷,久而久之將影響到小孩無法直接對成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學得以委屈、犧牲自己來作為人我互動的方式。因為所求不得,所以只得躲回自己的角落裡,以劃地自限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可能再度面臨被忽略或不受重視的可能。

也有父母,在小孩的表現不如己意時,習於以憤怒斥責的方式表達情緒,在此種害怕恐懼中長大的小孩,學到的是掩蓋問題,擔憂被人發現自己的弱點,將精力耗費在藏拙。由於對負向結果的不安,反而使其不敢直接面對挑戰,而選擇以迴避、隔離的方式作因應,進而不敢檢視自己的不足與限制,渾渾噩噩以滿足外在他人的最低要求為目標,難以發展出內在自我的標準與期待,久而久之更顯得自我疏離且陌生,更容易產生對自己表現、經驗的困惑與質疑,過度在意自己是否達到標準,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是否被他人接納、認可的模式當中,最後連自己原本具有的能力,都因焦慮、緊張與擔憂而消逝殆盡,極端地不接納自己,對自我評價帶來負向影響。

還有一群父母,聽到小孩遇到困難,就馬上將責任一肩扛起,想盡辦法尋求問題解決,盡其所能地思考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擔心因為一時的險阻而影響往後的發展。害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無法忍受成長歷練的過程中所可能面對的挫敗與不如意,於是自己披上盔甲上戰場,但卻剝奪了小孩為自己生命作主的能力與智慧的開展。

另有一些父母,在小孩於人生旅途中跌倒時,能以鼓勵安慰的方式表達支持與理解,且深信小孩有力量面對且能走過暫時的陰霾,不過度替小孩承擔責任,而喪失獨立自主發展的可能。在陪伴的過程中,讓小孩知道自己不孤單,有著後援部隊,這股力量將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小孩將能明確地知曉自己能提出何種要求、界線在哪裡,什麼是需要自己面對,而什麼是可以向外尋求協助。

請試著想一想,您是哪一類型的父母呢?在無條件的關愛下成長的小孩,將相信自己被重視,且相信不會因為外在的表現良窳而影響自我價值,這將能讓小孩從中學習不需為了迎合他人而委曲求全,能作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父母要能接納小孩的錯誤與不完美,若以憤怒斥責的方式回應將容易讓小孩感受到焦慮與恐懼,漸漸地因為擔心害怕犯錯,而不敢面對生命中的挑戰與困難,也將影響小孩自尊與自信的培養與發展。

從心底賞識小孩

接納同理並非表示父母要完全接受同意小孩的意見或看法,而是藉由傾聽,去理解小孩內在深層不為人知的想法與感受。如果此時,父母能表達對於事件的在意與重視,也能就事論事地討論其間的關連,將能讓小孩從中學習自我接納,且能在無條件的關愛中體驗到自己不會因為不完美而影響自我價值及存在的意義。如此說法,並非要父母無視於小孩成長過程中可能的風險或縱容、溺愛小孩,欲讓小孩快樂成長而忽視負向結果或影響,而是想邀請父母以公正、合理的方式評估小孩的表現,從整體過程而非單一結果,細緻地與小孩共同探討其中的各種可能性,而非強加、壓迫小孩順服且遵從父母的價值觀。

父母與小孩的相處互動,鬆緊拿捏、因應方式因人而異。「壓怕死,放怕飛」也許是許多父母共同的心聲。當見到遭逢挫折的小孩,您會以何種方式與其互動呢?面對生命中的挑戰,父母如何與小孩共同經歷此經驗事件,將影響往後小孩是否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不逃避地面對困難,知道自己並非全知全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但能盡自己的力量化解險阻。當小孩在困頓的大海中載浮載沈時,父母需要的是釋放、傳遞出自己的理解與關愛,並以實際行動,讓小孩知道父母能做與不能做的部分,不過度涉入,但也能協助小孩成長茁壯,拋下救生圈,讓小孩有力量支撐自己游上岸,而非父母需要放下一切,跳下海去救人。前者可以培養小孩堅毅,且相信自己可以靠自己解決困難,這也許需要花費較久的時間、較多的體力,但臨岸邊的小孩,是靠著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在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能夠不畏懼地面對;但後者可能在短時間內,不用耗費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安然地到達岸上,然而被救上岸的小孩,是軟綿綿的、是沒有力氣的,小孩學到的是遇到困難時尋求外援,但並未從中培養出為自己負責的生命力,當有一天外援不在時,也許只能繼續漂泊在汪洋大海中。

你是否願意讓小孩在可能不如想像舒適的環境裡琢磨、成長與茁壯呢?因此在平時除了給予小孩成長所需的愛與關懷的養分之外,也需培養厚實的羽翼,讓小孩不只是一隻隻在窗台邊流連、膽怯的小鳥兒,而是能振翅高飛,敢於冒險地迎向挑戰與未來的海鷗,飛向天地的盡頭,觀看欣賞世界的遼闊;不害怕失敗與挫折,去追求生命歷程中的感動。

陪伴小孩成長是一門大學問,需用對方法,父母是否能打從心底相信小孩有能力,從內心賞識你的小孩,不溺愛縱容,但能堅定地表達自己的要求,不是要給予小孩無限制的自由,而是在雙方共同討論的機制下運作。這將能讓小孩有清楚明確的方向,也能從中學到自信與勇氣,當遇到困難時,相信可以用討論的方式尋求解決,不因自我放棄或自怨自艾,而喪失成長的機會、空間與可能。在父母接納與無條件尊重的環境下,小孩能瞭解即使犯錯、失敗,自我價值不會因此被貶抑,這將讓小孩從中學到「接受挫敗,但不被打敗」的精神。父母要給小孩的,是讓小孩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困難與挑戰,讓小孩知道成長路上他不孤單,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但並非依賴或耍賴。父母能做的是「陪伴」小孩長大,但回歸到最根本的議題是:父母無法「代替」小孩長大。

親愛的父母,與小孩共同發現、創造內在的資源與力量,容許他們以不同的速度成長,這就是一種深度的陪伴。小孩會知道有人在期待、在等待,也相信自己有一天會長大,但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試煉!依循著自己的步調,小樹苗有一天終究會成為大樹,即使有挫敗經驗的雨水侵襲,但仍保有陽光支持伴其茁壯、成長,帶著這樣的信念,小孩將能堅定、不放棄地向前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