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馨
偶然的機會下,知道一位交情不錯的學妹即將結婚,便順手撥了電話想恭喜她。
「婚禮準備得怎麼樣了?」我問。
「別說了,我快被煩死了,所有的禮俗俱全,訂酒席、訂喜餅,一大堆繁瑣的事。不僅如此,家長們的意見還特別多,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唉!反正最後都是他們決定啦!我………」。電話那頭不斷傳來她的抱怨,彷彿有滿腹的委屈要傾訴。
「奇怪,一個要結婚的人,怎麼沒有一點高興的心情?」我心中浮現了許多懷疑,正想追問以解除我的困惑時,轉念一想:「聽她說得這樣急切,何不先讓她發洩一下這段日子的心情。」於是我將我感覺到的狀況反應出來:「你好像很不喜歡做這些事情喔?」
「對啊!我根本就不想要辦婚禮!你也知道嘛,婚禮根本不在我的人生計畫裡,更何況還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她大聲地說。
「聽起來,整件事你好像沒有決定權,那一定多少覺得不太舒服吧?」
「是啊,根本沒有自主性可言,一點都不被尊重…」
「這段日子,委屈也辛苦你了」……
這樣的對談不知道過了多久,只記得掛電話前她說:「學姐,謝謝你聽我說這麼多。我之前跟別人說,他們都覺得我很奇怪,都說要結婚了,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不滿,要不然就是叫我別想這麼多……我覺得你就比較能體會我的心情,讓我覺得不那麼孤單.…..」。當下,我突然慶幸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沒有急著評價或是給予建議。
雖然這只是生活裡一個意外的插曲和交流,然而我的傾聽及設身處地的同理,讓她感受到我的關心與接納,我們的關係便因此拉近了許多。
生活中總有機會聽到周遭的人說他們的故事,但「聽到」並不代表「聽懂」,「聽懂」也不代表就能夠「尊重」和「接納」,有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不瞭解的,有更多的時候我們雖然能夠了解,但卻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然後就急著要給予建議、希望對方改變。溝通在這種狀況下就很容易擦槍走火,明明兩個人都是好的出發點,卻演變成彼此生氣地指責、對罵,心中並充滿了的困惑和無力感。
「同理心」看似簡單,所謂的「將心比心」更是人人朗朗上口的成語,然而落實在生活層面中卻並不不容易,需要我們更有意識地覺察,檢視自己接受與傳遞出去的訊息是否恰當,可以說是需要多加練習與學習的藝術。坊間其實有許多資源可以讓我們學習這樣的溝通技巧,當我們願意放下身段學習聆聽,不再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能力時,我們才能打開真正的溝通之門,靠近彼此的心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